20年前在大学时听到学长对着我们说:你们学到的知识,在现实职场中最多也只能够用到5%-10%。大学教的东西已经过时了。
在我2004年继续我的硕士课程时,这一次发言的不是学长或学姐,反而是任教的教授对我们说:目前的课程纲要已经无法跟上时代,你们到职场工作时,基本上需要重新(从零)再学习。
我当时对教授发问:为何课程纲要已经过时,而教授依旧用着这个学识再教导我们呢?
教授无奈的说:这是教育制度的问题,更不是说改就能够改的。在国立大学教课,虽然知道课业内容和现实社会有出入,但是也没有办法,因为教授的责任就是将教纲完成。我只能做的,就是尽可能举出更多现实实际的案列给大家知道时代的进展,课本里的就供大家作为过去案列的参考。
这是我遇到“很有良心”的一段话。也因为这一段话,让我了解到,教育的内容不能一直秉持着过去的观点,而是需要与时并进,不断的进行测试与修正,与现实社会扯上关系,理论需要从现实中应证。
在我出道从事讲师行业时,曾参加许多的课程。当时知道要在此领域中成长,需要先成长自己、投资自己。当上课多了,自然就会对市场培训课程有了一些感悟与判断,什么课程值得上,什么课程只是纯粹的掏学员的钱。
我较为喜欢的课程就是在每一次回去复习时发现架构在,可是内容可以不断的丰富,从更多新角度去诠释,每一次的上课都会有每一次的惊喜与领悟。这种课程对我而言,都会尽可能挪出时间去参与。
就像马来西亚讲师协会历年来主办的“职业讲师创业致富研习会”,四年间架构存在,可是讲师阵容、内容变化多端、演绎法更为精致与生动,甚至加入更多新元素让新、旧学员从中获益。我四年里虽然担任主讲人之一,我都觉得有东西可以向其他主讲人学习的。
有的市场讲师说自己拥有多年的经验,并号称自己的架构、内容不需要再改变,甚至包装这才是最具价值的课程,因为课程已经非常成熟和稳定。当我听到这种说法,我心中的疑问马上出现,到底课程是真的成熟和稳定后没有必要改变,还是讲师本身思想守旧、懒得突破而不愿进一步的发展内容元素呢?
所有的知识都像牛奶一样,有保鲜期的。就算当下非常厉害的手段,可能过了十年后,就已经随着科技的进步、人类思想革命而被推翻。举例吧,以前可以派传单打广告,今天你的企业依旧派传单,除了不环保和砸钱进咸水海,还会给别人笑你跟不上时代。
教育是个良心的行业,不管从大专学府、企业培训讲师到公开课程授课的讲师,都需要了解市场的改变与需求,并对自己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改进,才对得起付费上课的学员。